首页 > 民族旅游 > 正文
(1)聚焦党建引领,夯实政治基础。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和各级绩效考核;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计划;把民族地区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班子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建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016年以来,共选派530余名优秀干部参与驻村帮扶。
(2)聚焦典型示范,夯实实践基础。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为抓手,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7进+”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3个、示范单位43个,市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9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0个。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表彰选树先进典型活动。2020年以来,全市获得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0个,省、市级民族团结模范个人126名。
(3)聚焦发展赋能,夯实物质基础。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粮果菜烟畜”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播种粮食面积10万亩,芒果、蚕桑等60余万亩,烤烟、蔬菜等10余万亩,年出栏猪、牛、羊等牲畜25万头以上,建成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三星级园区2个。2021年,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169.28亿元、140.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
(4)聚焦保护传承,夯实文化基础。制定出台《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工作。建成米易彝族文化馆、迤沙拉村史馆、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苗族文化传习所等10余个,收藏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等2000余件。投入300余万元,推进米易县白马望月楼等文物保护开发工作。攀枝花苴却砚雕刻体验基地、新山傈僳族非遗体验基地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
(5)聚焦依法治理,夯实法治基础。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遵法评理会”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持续深化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榴小子”志愿服务队、“石榴籽”调解室、心连心“坝坝会”等作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100余场次,引导各族群众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