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公益 > 正文
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语言文字事业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的事业。十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广西作为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十年来,广西立足壮乡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普通话普及率增速喜人。广西连续十年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和汉字听写大赛,在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的带动下,全区形成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浓厚氛围。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超过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近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
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乡村发展亮点频出。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2018年广西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将群众“是否会讲普通话”纳入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手册统计内容,实现乡村精准推普。截至2020年底,全区83.03%的脱贫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基本消除青壮年农民致富道路上的语言障碍。大力实施以语兴村,2012年以来,在开展“推普大篷车”进乡村、“经典润乡土”活动的同时,广西各地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推动方言歌谣、民谚俗语、曲艺戏剧等走进千家万户。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从2015年开始,面向全区2万多所学校广泛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目前有近80%的学校完成了建设任务。建成国家、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民族文化特色学校329所,培养语言文字骨干教师2万余名。2021年各设区市全面启动县域语言文字规范化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推普之家”,使之成为提升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讲习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动力。
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硕果累累。2012年,广西组织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成为全国3个开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试点省区之一,全区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2015年,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统一部署,在各设区市铺开县域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广西共完成213个语言资源保护调查点项目建设,调查收集原始文本约1679万字、音视频数据约124万条,基本实现广西世居民族语言全覆盖;由自治区语委办组织的115个国家层面项目全部顺利结项,9个项目被评为优秀、30个达到优良。2020年,广西语委办作为全国20个获奖单位之一入选“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8位语言文字专家、管理人员和语保发音人入选百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
语言文字成果展示工作精彩纷呈。2016年,贺州学院建成全国首个实体语言博物馆,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建成语言博物馆,两个博物馆已经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习基地。2019年10月,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首次设立以广西为代表的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成就展,充分展示了广西取得的突出成就。
语言文字体制机制建设卓有成效。广西各地认真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将语言文字工作列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14年,广西完成国家一类、二类、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成为全国第三个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2018年11月,当时贫困人口居全区第二的河池市,代表广西迎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2021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完成县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专项督导评估,111个县(市、区)完成评估任务。2021年召开自治区语言文字会议,自治区语委委员单位调整为47个,增加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统战部等9个单位,“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语言文字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各级语委和语委委员单位密切配合,为加快推进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