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2021年5月,凉山州越西县城北非遗工坊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建成实训基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6期,300名绣娘参加培训。成立“越西彝心绣彝绣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支“专业绣娘队伍”,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将搬迁群众嵌入非遗产业链,带领搬迁群众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截至目前,越西县有技术成熟的绣娘1150多名,其中有130名精英绣娘,1名被评选为凉山州金牌绣娘称号。她们收入高的每月可达1500-2000元,收入低的每月也能达到700-800元。
2022年9月19日,“彝韵霓裳越西印象”2022北京时装周彝绣衍生新品发布会上,具有鲜明彝族刺绣特色的80余款服装、服饰、箱包产品一一亮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拓宽市场,提高了越西彝绣的水平,提升了越西彝绣的新形象,增加了衍生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创新发展。同时,让这门技艺转化为致富的新路径,既增加了困难群体收入也实现了技艺传承,拓宽了传统技艺嵌入乡村振兴的渠道,让“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