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近年来,德阳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非遗在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推进非遗进校园,引导学生感悟非遗“魅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着力营造非遗文化氛围。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建设,评出德阳市第一小学校等传习基地22个。什邡市洛水蓝天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到学校为师生授课,结合三星堆文化、马祖文化、李冰文化等元素,创新制作具有特色表情的系列“笑脸壳壳”面具,通过传承创新,让“非遗”在校园里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飞院开展“非遗进校园 文脉永传承”主题活动,川剧、德阳潮扇、汉州面具等21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非遗展演、非遗手工、非遗美食等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着力活化非遗教育教学。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非遗文化学习课程,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数百场次,开发出30余类与国家课程有序衔接的校本特色课程。绵竹市清平学校将羌族锅庄、推杆融入课间操,将羌族的羊皮鼓舞、清平山歌、羌绣融入特色社团课堂,通过寓教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罗江区金山镇第二小学校以“魅力蓝染”为办学特色,利用延时课组织学生学习蓝染传统艺术,打造蓝染艺术工作坊,将蓝染课程融入日常的美术课堂,拓展蓝染手工和蓝染绘画课程。
三是着力打造非遗品牌活动。依托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等非遗设施场所,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展示展演和学习传承活动,以“非遗+”研学、“非遗+”实践等创新探索非遗文化体验方式。暑期托管“非遗进校园”研学实践让学生们了解绒花、纸艺、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等非遗传承,体验泥塑虎头的造型技艺。各族青少年夏令营通过剪纸展示与实操、绵竹年画研学体验、非遗美食制作等,增强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知,播下传承、弘扬“非遗”的种子。“小小非遗传承人”交流活动,设置现场展演、实物展示、授课讲解、实操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感受非遗之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