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从贵州“一竹独漂”到全国“百竿争流”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贵州独竹漂队以这份战绩结束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之旅。

  “比赛竞争太激烈了,越来越多的代表队参加这个项目,回去后我们要做好总结,力争在下届有好的表现。”贵州独竹漂队教练王馨平表示。

  本届运动上,贵州队选手胡朝贵在男子100米直道竞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这已经是贵州代表队获得的最好名次。胡朝贵还在男子60米直道竞速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在女子组方面,贵州代表队选手温玲分别在女子100米直道竞速、女子200米直道竞速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此前在训练中拉伤的温玲,坚持完成了比赛,取得三等奖已实属不易。

  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技艺,原是当地群众的水上交通工具,后逐渐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的娱乐、比赛项目。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在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以表演项目参赛首度亮相。之后2011年在贵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贵州推荐正式成为运动会竞赛项目。

  本届运动会上,设立了独竹漂男子、女子直道竞速60米、100米和200米比赛,吸引了来自海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11支代表队共65名运动员参赛。

  “从2011年的25人报名参赛,到如今的65人,独竹漂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参赛人数、参赛地区也越来越多。”王馨平说,这几年,除了贵州、广西等“传统强队”外,云南、河北、海南等地的选手也非常优秀。王馨平认为,独竹漂的推广,不仅为体育竞技添彩,也弘扬了民族文化。

  从黔北出发,昔日的贵州独竹漂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2021年,赤水独竹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竹漂这项运动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既能进行竞速比赛,也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娱乐和技能表演。”学习这项运动已有17年的贵州代表队队员胡朝贵介绍,作为贵州推出来的项目,每次比赛时都倍感激动和自豪。

  在五年前的河南郑州独竹漂赛场,贵州独竹漂代表队运动员潘文俊与海南独竹漂运动员符国庆有约:“下届运动会,三亚见!”11月27日的本届运动会比赛现场,未参赛的符国庆如约来到现场,为潘文俊和贵州独竹漂队加油助威。

  “水上是对手,下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好朋友来了当然要来看看。”符国庆说,下届在湖南举行的运动会,争取还能见面。

  在本次独竹漂比赛中,广西代表队包揽六个项目的一等奖,并获得七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据了解,这支独竹漂“梦之队”的选手们全部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学院,早在2007年,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就确立了“以体育教育教学为中心 以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与利用为突破口”的办学定位。

  河池学院独竹漂队的队员们无论酷暑寒冬都会进行训练,互相抠细节、练动作、谈体会是他们的训练常态。就这样,他们在一次次的努力与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训练方法,朝着更高目标逐梦前行。

  “看着独竹漂项目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喜爱、参与,我感到非常自豪。”温玲说,在赛场上,她和全国各地的各族运动员同台竞技,虽然她只拿到100米直道赛三等奖,但是她仍感到满足和快乐,“比赛的胜利不仅仅在于名次,更在于通过体育赛事让更多人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412/t20241202_861550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