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德保县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时间:2024-12-25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近年来,德保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完善延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特色产业振兴新活力。坚持“积极扶持、规范提升、典型引领、发展壮大”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培训指导,狠抓规范提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00余家,产业覆盖率达95.43%。依托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和“绿领人才”孵化基地等培育基地,通过“联合党支部+基地+人才”模式,孵化培育新型职业“绿领”人才200余人,培养本土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农民500余人,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和岗位技能培训班28期,着力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职业技术型农村“绿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全面提档升级,拓展乡村产业增值新空间。紧紧围绕“2+2+N”特色产业体系,即构建发展柑橘、生猪2个主导产业为主,百香果、八角2个重点特色产业为辅,结合烤烟、油茶、糖料蔗、桑蚕、山楂、中草药、蔬菜等N个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特色产业覆盖率,促进农民产业增收。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8.92万亩,登记注册的柑橘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8个、柑橘家庭农场12个、柑橘企业4个,合作社成员达2048人,助力500户脱贫户实现增收,带动4个脱贫村入股分红,89个脱贫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县建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场)15个,全年生猪出栏约13万头、产值约2.6亿元。同时,大力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对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进行宣传推介,鼓励龙头企业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挖掘产品文化内涵,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展示平台,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延伸拓展特色产业发展链条,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新路径。立足特色资源禀赋,紧盯市场需求,坚持精准发力,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立体式农业,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探索“大豆+玉米”“油茶+百香果”等套种方式及种植技术,打出生产“组合拳”,确保经济作物“双丰收”,逐步形成了以八角、油茶、百香果等产业为主导,蔬菜、玉米、大豆等多业并举、产业兴旺的新局面,为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打牢物质基础。紧紧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宽供应链”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粤桂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成肉制品加工厂、都德投资有限公司等产业精深加工厂10余个,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特色产业链良性循环,探索形成政府部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等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式。依靠大数据时代自媒体的力量,用科技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累计开展“直播带货”100余场,带动农产品直销上万斤,2024年上半年营业额达200万余元,着力推动农特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943940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