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风俗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持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时间:2024-12-25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民委门户网站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五年来,赤峰市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各项部署要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不断探索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持续推动“嵌入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转变。

  一、一体化推动空间共建

  统筹地理、生活、网络等空间要素,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交流中增进共生性、凝聚共同性。一是营造有形有感的地理空间。坚持点、线、面整体布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体验馆和教育实践基地,在广场、公园、景区等点位制作景观小品。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地名命名更名工作,2024年命名中心城区无名街道31条。二是打造共居共乐的生活空间。组织“我们的节日”“邻里节”等各民族风俗交融微活动,建成28个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社区。推广“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党建联合体”“城市民族综合服务体”工作模式,建设信息、服务、宣传、协作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三是塑造交流交融的网络空间。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举办工作成果网上展播、网上知识问答活动,开设“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网上课堂。加强对网络主播、网红等群体思想引领,组建民族工作网上志愿者队伍,开展“石榴籽e起来”“赤籽同心共筑梦 石榴花开遍赤峰”等主题活动,用网络宣传赋能民族团结。

  二、多元化实施文化共享

  坚持文化、文艺一体推进,以优质文化供给推动各族群众增强认同观念、情感归属、价值共识。一是加强革命文化引领。依托77处烈士陵园等纪念场馆、46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8座历史博物馆,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等主题宣讲。对公园、广场进行改造升级,新增以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展陈主题的专区、微景观、雕塑。二是繁荣现代文艺创作。围绕北疆文化建设,重点打造《对夹》《玉龙街九号》等文艺精品。编排《民族团结是幸福》等节目,组织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演出。推动各族群众通过那达慕等节庆活动开展互动交流。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红山文化申遗进程,打造赤峰学院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红山同心讲堂等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10余场次。

  三、全域化推进经济共融

  促进地区、城乡、农牧融合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加强经济往来、共创美好生活。一是加强统筹谋划部署。建立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重大资金安排使用等贯彻主线审核机制和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前置审核机制。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24个,推动各族群众跨区域、城乡间双向流动。二是发挥旅游媒介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等串珠成链,打造6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线路和“读历史游北疆”精品文物游径。发起蒙冀辽文旅联盟,联合周边8地市常态化开展“万人互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制定《关于积极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举办京赤产业协作对接交流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周等活动。积极融入东北全面振兴、蒙东经济区域发展,加深利益互嵌和一体化发展,惠及各族群众。

  四、规范化推进社会共治

  做好民族领域法治宣传、风险防范等工作,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融入基层治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覆盖纳入各部门各单位“三定”职责,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商协会章程。建立民族工作网格体系,配备民族工作联络员、网格员。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法韵德音好来宝”等普法宣传品牌。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制定《赤峰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实施方案》,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构建信息互通、人员互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搭建“马背社保”“敖特尔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扶持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加大农牧民工转移就业力度。三是创新治理模式。将民族事务治理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联动,创新推行“西城网事四步办结”“网格治理三个六工作法”“1+3+N连调联动群众工作法”等治理模式,打通民族事务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五、浸润化凝聚心理共识

  加强“头脑里的建设”,引导各族群众树牢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守望相助意识、爱党爱国意识。一是加强宣传宣讲。组织“国家的孩子在赤峰”“北疆石榴红”系列宣传,培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打造“青马石榴籽”“行走思政课”等教育品牌,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在农村牧区推行“惠民幸福账单”,发放“明白卡”“三本账”等,采取“点单式”乡音宣讲、“板凳课堂”等方式,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算好改革红利账、政策补贴账、生活改善账。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全市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10个,今年完成53项课题成果。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赤峰篇编纂工作,搜集史料600万字、辑录75万字。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412/117837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