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文旅融合促“三交” 共建“多彩贵州”新品牌

时间:2025-09-28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历来是多民族共生共融的“文化千岛”。侗族大歌的空灵婉转、苗族银饰的精巧璀璨、水族马尾绣的细腻生动、彝族火把节的热烈欢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贵州旅游产业屡次“出圈”的独特优势。

  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旅游为文化搭建舞台。当上海游客漫步肇兴侗寨,为侗族大歌的天籁震撼动容;当丹寨蜡染传承人向游客娓娓道来一幅蜡染背后的故事;当各族儿女盛装齐聚“2025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向世界呈现一场“非遗元宇宙”的视觉盛宴……超越语言的文化共鸣悄然发生,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今日之贵州,正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

  政策赋能文旅共生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贵州积极响应,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重点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均衡、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文旅供给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市场融合。如今,文旅融合已经成为贵州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4年3月,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重点开展“七项行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5年5月29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贵州省旅游条例》,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应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应当促进创业就业、乡村振兴、改善民生,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贵州还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发展构建坚实的政策堡垒,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文化“支撑”。近年来,贵州颁布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政策文件,加强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形成“村寨空间—文化生态—精神家园”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

  此外,贵州坚持不断拓宽深化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顺应各民族人口分布大流动、大融居特点,贵州贯彻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法规,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融”为导向、以“互嵌式”为关键,推出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利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政策措施,丰富促“三交”平台载体,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新市民”赋能行动,大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三交”计划,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效升级,将互嵌共融融入城乡发展治理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一系列政策举措,为贵州文旅行业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使旅游促进“三交”的实践更加生动鲜活。

  截至目前,贵州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对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已成为实现文旅长期繁荣、促进各民族“三交”的核心路径。

  多元融合创新旅游业态

  近年来,贵州“村超”“村BA”“村T”等“村”字号IP频频“出圈”,成为现象级的文旅体融合新模式。其背后,正是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示与创新表达。

  将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等非遗展演融入赛事,将文化打造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是黔东南州榕江县对于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实践,也是旅游促“三交”的实例。自2023年开赛以来,“村超”累计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贵州更以“村超”为核心,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生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450余种,衍生足球产品250余种。推出“超好吃”美食区、“超好住”民宿集群,新增文化旅游市场主体1850家,榕江县全县酒店床位数从5958个增长至1.1万多个,住宿业营业收入1.71亿元。

  在黔南州荔波县,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小七孔景区。作为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小七孔景区是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示范项目之一。试点实施以来,荔波县以景区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通过推出“小七孔世遗探险部落”、打造夏季文旅体系列活动、开展民族节庆活动等多元业态,让游客切身感受当地人文气息和民风民俗,把景区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从“村T”台上的民族创意服饰展示,到青云市集里的民族文创产品,再到镇远龙舟赛期间的非遗大秀……近年来,贵州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时尚元素,在现代活动中融入传统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1+1>2”的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4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分别增长10.4%、13.3%、81.8%,旅游热度更高、人气更旺。在此前出炉的2025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中,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8.1%和9.9%。

  时至今日,当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时,贵州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绘就出一幅多元共生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数字赋能拓展文化传播

  在黄果树瀑布,游客白天可领略“翻空涌雪”的自然奇观,夜晚则可沉浸于“夜游黄果树”与《再回西游》两大项目,体验自然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白+黑”模式已成为黄果树旅游的“金字招牌”。2024年,贵州黄果树夜游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

  在“红飘带”展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从游客入馆开始,便在全息影像的引领下“参与”到长征中。这个全域行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也被形象地称作“红飘带”,其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以及空间定位和动作捕捉等技术,将长征历史转化为一个个动态场景,为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

  在遵义市,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剧目在艺术表现上融合歌、舞、戏等多种形式,打造集声、光、电、水、影、景为一体的全景式演出,以创新艺术表现再现历史,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

  近年来,贵州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拓展文化传播空间。这一举动,不仅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也催生出了多元化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极大地丰富和重塑了人们的旅游体验。

  今年1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马蜂窝旅游集团联合发布贵州旅游AI智能应用——“AI游贵州”,可为游客提供旅游智能攻略交互问答、智能行程规划引导、多语言智能导游等服务。4月,全新升级打造的“一码游贵州”平台3.0版本正式发布,新版本集旅游企业、景区、商户和细分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服务,形成一个文旅产业的数字生态系统,让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贵州IP”走进全国游客的视野,为文旅产业、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释放了更多“数字红利”。

  如今,在大数据的赋能下,游客来到贵州,只需轻点手机,即可通过“AI游贵州”或“一码游贵州”实现“快旅慢游”无缝衔接。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业态、多元的旅游体验……在贵州,游客在城市烟火与民族风情中相遇互动、深化理解,共同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

  贵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凸显旅游业在服务地区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深化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贵州实践”。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509/t20250923_886423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