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焦点 > 正文
近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批准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
该《条例》共46条,分为总则、调查和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区域性整体保护、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8章,在保护怒江州民族文化、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促进怒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稳固文化边防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截至目前,怒江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7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0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80人。针对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条例》明确,要为传承人提供经费和场所支持,帮助开展传艺活动;各类学校可以将非遗内容列入教学内容,鼓励支持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开展非遗活动。为了鼓励非遗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条例》明确应当在有条件的特色村等地筹建民俗文化馆等场所,展示非遗项目,开展传承活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