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贵州—— 法治护航聚合力 石榴花开促团结

时间:2025-09-28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平塘县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如何保障好它的运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做法是,出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划定电磁波宁静区保护范围,明确电磁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39项具体要求。

  2022年以来,黔南州制发涉“中国天眼”环境安全保护司法建议5件、检察建议11件,从源头上防止影响“中国天眼”安全运行的案(事)件发生。“中国天眼”宁静区保护法庭审理各类诉讼案件863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力维护“中国天眼”核心区社会和谐稳定。

  用法治保障“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是贵州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法治思维深植民族事务治理全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绘就一幅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时代画卷。

  法治引领:构建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

  早在2015年,贵州就制定出台《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开创了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法规制定的先河;全国首个针对民族乡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条例《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出台,对充实民族立法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贵州将法治建设作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路径,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严格规范实施,全面构建民族事务法治化治理新格局。

  贵州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事务法治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省战略布局,定期“把脉”民族事务,精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高位推动民族事务法治化建设。制定出台《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构建起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制框架,开创了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法规制定的先河,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职责,从财政扶持、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多方面作出规定,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民族事务法治化治理进程中,贵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开展“嵌入式”立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嵌入地方法规中,搭建起严密的民族事务法治框架。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为民族地区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特殊地标“中国天眼”运行筑起法治屏障。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出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为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法治保障。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牛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推动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在全省引起更高度的重视、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法治实践:提升依法治理新效能

  “好花生在刺梨蓬,朵朵向阳朵朵红。中华民族一家亲,一心向党情怀深。”这是龙里县“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作品《石榴籽籽心连心》里的一段说唱,生动地讲述了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在龙里县,“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功创建贵州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近年来,贵州聚焦民族事务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法治宣传、基层治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多维度发力,推动法治建设从“纸面”落到“地面”,全面提升依法治理的效能。

  基层的法治宣传,创新尤为重要。贵州集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法律法规宣传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寨、学校,加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双语宣讲”等活动,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把法律法规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群众面前,提高干部群众对民族事务治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

  与此同时,贵州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黔西南州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有机结合,推动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白云区以“党建+民族团结+居民共治”工作法为抓手,建立“社区党支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物业管理机构、业主委员会+N支社会治理队伍”的“1+3(N)”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工作模式,有效解决各族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法治成果:展现民族团结进步新气象

  电影《哪吒2》中的侗族大歌惊艳了全球观众,苗绣服饰登上国际时装周,文博会上的文创产品刷屏互联网,“村”字号活动现场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上大分”,不断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得益于地方法律法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保护。

  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等“四大文化工程”,出台《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贵州坚持法治先行,整体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创新“保护—激活—增值”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特色经济,涵养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促多彩文脉薪火相传,努力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通过法治引领和法治实践,贵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法治保障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促进法治深化的良性循环。

  贵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纳入“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纳入各地工作部署,不断深化创建工作内涵,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推进创建工作从点到面全面拓展、提质增效,形成了黔东南州“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家园”、黔南州“互联网+民族团结”、遵义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等一批创建工作品牌。全省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总数98个,9个市(州)实现创建全国示范市(州)全覆盖。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贵州15个集体、14名个人获表彰。在日前举行的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120个模范集体和180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在发展中,贵州坚持“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的原则,先后制定《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从政策法规上支持深入挖掘传承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追求、历史认知和家国情怀,在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同时促进各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深入实施侗族大歌、马尾绣、牙舟陶等120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结合“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锦绣计划,持续打造“贵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促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贵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凝聚发展共识,用法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通过民族地区“出题”、省直部门“答题”,建立民族地区恳请事项交办和问题销号“双台账”,按照“项目化提交、责任制推进、清单式调度”的方式,优化调整恳请事项办理流程,提升民族地区事项办理质效。积极推进赋予民贸民品工作“三个意义”管理改革试点,制定了管理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支持民贸民品企业申报贴息资金,撬动贷款等资金投入民贸民品发展,一大批成长中企业得到扶持。截至目前,全省有民贸民品企业1847家,企业总数位列全国第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贵州依托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文化中心等文化平台,举办民族音乐会、文艺展演、主题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村BA”“村超”“村马”等持续火爆出圈,制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加以引导。在“春节”“苗年”“侗年”“姊妹节”等节庆活动现场,汉族、苗族、侗族、藏族等各族群众身着盛装,随歌而舞,促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呈现一道道动人的人文风景,扎根在人们心中的文化音符,年年敲响、代代回荡,抒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

  法治如灯,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法治如炬,凝聚各族人民奋进力量。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贵州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工作必将以更加铿锵的步伐,让法治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紧紧相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法治阳光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509/t20250925_886494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