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黔”程锦绣 同心筑梦 ——贵州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5-09-28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以“村超”系列赛事为载体,常态化举办贵州“村超”联赛和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在比赛中,创造性融入特色文化展演、美食推荐活动,组织巡游拉拉队,邀请国内外球队参加巡游活动……贵州“村超”自出圈以来,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将发展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生活场景,这是贵州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殷殷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举办“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共同现代化建言献策;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雷山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纳入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开展“推普兴乡”行动;启动“和美村寨”建设三年行动……

  当前,贵州步履铿锵,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向着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目标砥砺前行。

  政策体系夯基实  资金活水润民生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近年来,贵州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实际,整合政策资源,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凝聚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推动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支持扩大管理权限、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细化40条措施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贵州区域协调发展。

  政策的生命在于执行。贵州建立省市县三级民宗、发改部门“双牵头”协调调度机制,制定省直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和执行推进“双台账”,按季度调度推进落实,有效推动项目、资金等向民族地区倾斜。

  2022年,贵州出台《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贵州一方面将政策支持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探索民族地区“出题”、省直部门“答题”模式,建立民族地区恳请事项交办和问题销号“双台账”,提升恳请事项办理效能。2024年以来,帮助民族地区办理需省级层面解决的重大事项46个,累计办结各类恳请事项148件。

  推进各民族共同现代化,贵州不仅政策支持“有力度”,同时不断发挥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支点,撬动多部门资金投入,形成了“中央资金引方向、省级资金补短板”的高效投入机制,不断赋予项目资金“三个意义”,着力打牢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夜幕下的肇兴侗寨,鼓楼灯火与星空辉映。火塘边,一队接一队的歌者们在游客的欢呼声中载歌载舞。这是肇兴侗寨旅游发展中的生动一幕。这样美好的场景,离不开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

  “在各级民宗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多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维修肇兴侗寨5座鼓楼,改造提升100余栋特色民居,极大改善肇兴侗寨的村容村貌。”黎平县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继海介绍。

  据统计,2019年以来,黎平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向肇兴镇集中投入681万元,精准实施15个民生项目,涵盖文旅融合、特色产业、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引领作用,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突出‘融’的导向,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说。

  数据显示,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共获得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21.77亿元、省级配套资金3.55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130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1400余个。

  多元产业添动能  增收致富暖民心

  4月19日,三都水族自治县2025年“春游芳草地·看贵州‘村马’”系列活动启动。非遗体验、农耕体验、马术表演、“村马”赛事、民族表演等活动的加持,进一步点燃赛马激情。

  从传统节日活动到“体育赛事”,从速度比拼到农文体旅深度融合,从竞技平台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三都自治县主动将赛马活动与时代碰撞、融合,赋予贵州“村马”奔腾不息的力量。

  在“村马”的带动下,2025年1至8月,接待游客422.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2%、33.43%,“村马+旅游”已成为三都吸引游客的核心点。

  在距离三都自治县130公里的榕江县,“村超”成为“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超级发动机”,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推动“超好住”“超好游”等“超能经济”全面发展。依托“村超”的流量,将农村流动集市与直播带货、节庆活动、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推动特色产品销售实现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

  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28.64%。全县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7.08亿元,同比增长13.4%。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发展,是提升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放眼望去,黔山秀水间,“农文旅体商”相融合的“村超”“村BA”“村马”等赛事活动已成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亮眼“名片”,与此同时,各地根植于自身优势开展的有效探索,也在竞相奔涌。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巍峨群山间,一辆辆货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每天将10万吨鸡蛋运往全国各地。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2022年,石门乡引进威宁县百辉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利用闲置厂房改造成养殖基地发展蛋鸡养殖,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厂里的工人以当地村民为主,目前长期固定的有40多人,零工达2000多人。”该公司总经理马文丽介绍。

  雷山县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等“旅游商品大厅”牵引下,打造一批村寨手工艺品传习所、工作室、家庭博物馆和一个“工匠产业园”。目前,当地传统工艺文创经营主体达40家以上,以银饰刺绣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达50家,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

  产业兴则百业兴。贵州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等,不断提升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造血”能力。当一个个有效举措不断释放动能,贵州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底色更亮了。

  2024年,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6439.5亿元,较2020年增长1031.9亿元。46个民族地区县(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达31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1个。

  善治聚力固根基  同心共筑促融合

  “血脉同源同根,感情彼此不分,经历太多风雨,我们团结奋起……”点开龙里县“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制作的短视频,通俗易懂的语言,别具一格的演唱方式,将新思想、新风尚传递给广大群众,凝聚起村庄发展的共识。这是贵州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当前,贵州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党建引领、法治保障、智慧治理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族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引导广大人民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福泉市以“三组两榜一规一训”激活基层群众自治功能,以村民组或自然村寨为单位组建党小组、自治小组和监督小组,让村组的事自己管;设置“红黑”两榜,以正反评比增强群众自觉行为;引导群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组)规民约,增进团结融合。

  肇兴侗寨建立起党组织领导下的《肇兴村鼓楼甲子联防制度》,围绕“党政主导、群众自治、社会参与”模式,以传统鼓楼区域为单位,划定5大片区,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全面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对一些大家关心和切实需要解决的事,肇兴村都要组织村民开展协商,并遵守‘村规民约’的相关规定,让大家的事大家来议、大家来定。”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介绍,目前肇兴村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在网格内有效化解。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物质条件丰沛、治理顺遂带来的安定与满足,不断激发贵州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

  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没有界限、全民共享……两年来,贵阳“路边音乐会”在街头持续唱响,来自各行各业的各族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共度音乐时光。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贵阳市还推出不同主题的音乐会,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目光。

  如果说“路边音乐会”是一场“盛会”,那么,在贵州的村村寨寨间,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正成为他们追逐的“诗和远方”。

  “现在村里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我们组建了文艺节目队,大家白天种地,晚上唱歌,高兴得很。”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村民张晓兰笑呵呵地说,村里的人都过上了“种地唱歌两不误”的生活。

  当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当村规民约、文明乡风成为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当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贵州推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根基也更加牢不可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站在关键的时间点,贵州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考察。在信团鼓楼,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亲切交流,他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

  殷殷嘱托,是期盼,是希望,更是动力。贵州各族儿女必将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以奋斗作笔,以实干着墨,共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509/t20250924_886478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