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大化瑶族自治县积极营造团结进步氛围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1-10-20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大山深处美丽绽放。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以“和谐大化·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宣传教育理念和方式,强化思想阵地建设,采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大化嘉年华”系列活动及民族节庆、民间歌圩、基层文化阵地等载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变“大水漫灌”为“细流滴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画出最美同心圆。抓好青少年这个重要群体,把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使民族团结的观念扎根千家万户。

  聚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坚持民族地区政策优先落实、项目优先安排、要素优先配置,全面改善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以来,大化共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858万元,实施硬化道路项目62条87公里,受益2348户11827人。建设公共水池7个1300立方米,解决224户1055人的饮水难问题。其中2021年度争取到自治区民宗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13万元,全部整合资金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个、屯级道路建设项目13个、民族团结同心文化载体建设1批,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特色旅游名县为抓手,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特色旅游业。继续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倾斜政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坚持以文化凝心聚力,扎实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手抓统战文化长廊建设,一手抓乡村“同心文化广场”等社区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各族群众大联欢文化品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和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让创建深入基层、深入校园、深入群众、深入宗教场所,不断增强各族干部、职工、居民、师生和信教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古河革命纪念馆作为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宣教功能,充分展现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物史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组织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和学校师生参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016年以来,共培育打造县民族中学、古江社区等5个河池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典型示范带动。在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活动中,大化先后涌现出5个市级、3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10名市级、2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把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作为全面推进大化县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做好城乡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子女入学、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依法区分民族事务与非民族事务,坚决防止把一般社会问题混同于民族问题,防止把涉及不同民族群众个体的利益纠纷上升为民族利益纠纷。

  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县乡村换届为契机,把好标准关、原则关,大力选拔使用明辨大是大非立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行动有力、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真挚的优秀干部。抓好优秀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通过政治上尊重、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积极发挥其在咨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中的作用。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各类资源、工作力量引向基层,使各级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共产党员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面旗帜。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036790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