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评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民族时评网!

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北海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时间:2021-11-10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北海市将每年11月定为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当下正是时候。近年来,北海高度重视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广泛开展工作,坚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广大中小学师生心中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全市866所中小学校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全覆盖。

  一、三方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北海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的过程中,从政策指导、经费投入、师资培训三方面着手保障落实。

  近年来,北海市先后出台《北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和《北海市贯彻落实<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的分工方案》,明确教育系统创建工作规范和测评体系,为全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规范指导。

  在政策保障下,经费投入力度得到逐年加大。如“三三零”工程在2020年斥资2.51亿元推进4所学校项目,建成后增加优质学位8370个;“暖心工程”则在过去两年里安排资金2705万元,实施项目54个,大大改善老学校的办学条件,切实保障各族学生享受均等优质的公办教育。

  师资培训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批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每年推荐教师参加由自治区语委组织的“国培计划”双语教师普通话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三进”引导 强化意识根基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北海民族团结进步打造坚实稳固的教育阵地。

  “进教材”,即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实践活动手册。该手册由北海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在全国率先组织撰写推进,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具有北海特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实现协同育人。目前该套手册已在全市45所中小学、幼儿园试用,共1100多名教师、2万多名学生参与。

  “进课堂”,是在北海市各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组织中小学生利用校本课习练中华书法、传统棋艺、毽球、陀螺、高跷等,寓教于乐。此举在实践中收效显著,如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海城区六小等16所学校,就分别以武术操、武术校本课程、武术比赛、武术传承人等形成了“一校一品”传统体育品牌。

  “进头脑”,则是开展各民族师生“民族团结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建设“亲情小屋”,实行“点对点”帮扶和心理健康抚慰,加大对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的力度,营造互帮互助、互信互爱的良好氛围。

  三、三个结合,丰富形式内容

  让青少年深度认同、深切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除课堂教育,还需要与中小学主题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持续用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北海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全市各中小学校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2020年组织全市46.6万师生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五个一”活动,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社会反响热烈;结合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走校企共建的路子,在中职校建设实训基地、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工艺品博物馆,组织学生开展贝雕、角雕技艺教学实训,近两年累计培训学生超5000人次,向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传统工艺人才。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家长会、组织家长与学生共上民族团结课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四、三大品牌,彰显北海特色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北海市深入打造多项品牌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发展。

  一是打造民族团结特色校园品牌,即实施“童子功‘1+N’素质教育”计划,将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们感兴趣的特色培训项目中。

  二是打造民族团结展演活动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广和传播。自2008年以来,共举办11届青少年“中华民族器乐经典名曲”演奏大赛,吸引6000多人参加;连续3年举办小海螺绘本故事大赛,以“民族团结,童心绘梦”为主题,让小朋友亲口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充分发挥统战力量,邀请港澳台师生来北海共庆“壮族三月三”,增进同胞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是打造民族团结志愿活动品牌,让民族团结进海岛、进基层活动成为北海民族工作的亮点举措。组织教育系统“三文明”志愿者以走访慰问、文艺表演、环境整治、宣讲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活动,以此将共同体意识向海岛延伸,向海上辐射,参与群众达8万多人次。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ztzl/zxzt/mztjjbcjhdzl/t1074557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民族时评网 mzu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29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客服QQ:871104617